《灰色的寒鸦:卡夫卡传》马克斯·布罗德
发布时间:2014-08-21 15:12 阅读:5242

平凡的伟人,真正的勇者


我是灰色的,像灰烬,我是一只渴望在石头间藏身的寒鸦。”——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本书作者马克斯·布罗德是卡夫卡的终身挚友,是其遗作的整理出版者,“卡夫卡热”的缔造者,发现卡夫卡写作天才和巨大价值的第一人,他的《卡夫卡的信仰和学说》、《卡夫卡传》等著作,对卡夫卡的研究有重大帮助。


一生笼罩在父亲阴影下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他的家庭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一辈子都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下,对他既充满敬意,又充满恐惧。


卡夫卡的生命特质

从1908年25岁起,卡夫卡带着法学博士学位在一家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小职员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地位,使他从社会生活、物质现实和纲常伦理愈来愈深地退回自己的内心世界。他除了短期的养病生活,几乎一生都没有能够离开过阻碍他创作的普通公务员职务。也因此,卡夫卡一生都过着极认真、不断向内释放生命的生活。


◎没有任何不重要的事

卡夫卡有一种特征,就是精益求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认真。他常常约会迟到——不是由于不守时,而是因为他觉得需要先极仔细认真地办完另一件事。在他眼里,没有任何不重要的事。正如他不会委屈任何人一样,他也不会委屈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任何活动。

◎洞彻世界眼光、悲天悯人的情怀

卡夫卡能够在人们普遍瞧不上眼的人身上看到闪光点他从不对哪个人失去耐心。这些特质为他写《变形记》、《万里长城建造时》提供巨大的帮助他的认真和怜悯,让他更加关注世上卑微的群体。卡夫卡总是怀着强烈的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探索个别的、不起眼的事物,以致于他能够人们迄今从未想到的,但却绝对真实的事物显现了出来。

◎孤独、苦闷、抑郁的性格

卡夫卡一生孤独、苦闷、抑郁,为此他曾说过:“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而我的座右铭却是‘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卡夫卡孤独脆弱、悲观自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思考胜于行动的人

卡夫卡不喜欢说话,他的精力从来都是向内里释放的,有时候会表现为执拗、消极的坚韧性。所以,即便拥有博士学位,对于在一家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当小职员,过着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生活,卡夫卡也并不十分在意。遇到事情时,卡夫卡习惯向内思考,却不会向外改变。这可能是他的悲剧性过错,他总是受着苦并沉默着思考,并不争取。他是个思考远过于行动的作家。

◎出奇自信的人

卡夫卡每天过着极其平凡的生活,但出奇自信。有时,卡夫卡对生活的窘迫让他无法专心写作的抱怨与莫扎特“拒绝顺从父亲让他上课”的抱怨十分相似,莫扎特在抱怨时说:

  卡夫卡和莫扎特对自己的天才都有一种出奇的自信,而这种天才需要时间培育。他们对时间都有一种出奇的渴望,渴望拥有更多时间专注创作。为了拥有更多的时间,卡夫卡曾三次订婚,三次主动解除婚约。

三次订婚,三次主动解除婚姻

卡夫卡一生憧憬爱情和婚姻,为了婚姻,他曾进行长期的努力在七年(1912—1919)时间里先后与两位姑娘订过三次婚,但最终都因要专心写作而解除婚约

卡夫卡说:“我喜欢正在爱恋的人。但我自己不能爱,我离得太远,我被驱逐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为避免婚姻带来的干扰,成为“孤独的死人”专心写作,他宁愿牺牲三次婚姻幸福。

卡夫卡终身未娶,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

但卡夫卡仍是渴望美好婚姻的。在卡夫卡去世前一年,即1923年,在柏林卡夫卡结识了多拉·迪曼特,并与之同居;1924年5月,身处疗养院的卡夫卡写信给多拉的父亲,希望他同意自己娶多拉为妻,但遭到拒绝。6月3日卡夫卡便去世了。


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位父亲

卡夫卡对父亲矛盾(既充满敬意、又充满恐惧)的感觉,最终也使得卡夫卡极其矛盾地看待上帝的形象。夫卡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形容自己的全部作品为“逃出父亲范围的愿望”。

由于家庭的影响,卡夫卡的上帝不仅具备创世记伊甸园护理亚当夏娃的慈父形象,同时也具备在启示录里让人敬畏、恐惧,实施最后审判的判官形象。


卡夫卡的作品

自1912年始,至1922年病重止,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在其所有作品中,对国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变形记》。《变形记》是卡夫卡艺术上的最高成就,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描写了格里高力从人变成甲虫后,在家人眼中失去存在价值,被厌弃的心理过程,卡夫卡以荒谬的手法,深刻揭露了人性败坏、人心冷漠的现实社会。

卡夫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个人式的、忧郁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在后世评价中,卡夫卡作品中的阴暗面往往被过分强调,而其中的光明面却很少被提及。据布劳德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飞芒@大家观点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名家)

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就是两个人建立起来的,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使我三年多的时间建立起来的一套写作法则在一夜之间成了一对破烂。